第225章 朝会
两旁,以长鼻挽搭成一个鼻桥。

  禁钟响起,各位官员们严肃地从象鼻下进入宫门。而级别不到四品的官员们,只能候在这午门之外了。百官进入宫门后,在殿前广场整队,文官位东面西,武官位西面东。负责纠察的御史开始点名,并且记下咳嗽,吐痰等以至牙笏坠地、步履不稳重等等属于失仪范围的官员姓名,听候参处。

  礼部的官员清点例朝官员人数之后,手持黄册名簿报了进去。很快,万历皇帝的车舆与卤簿仪仗到了,皇帝坐着华丽的大辂,进入皇极殿中。

  不久,殿中鸣鞭响起,百官在赞礼官的喝令下一齐叩头,连同广场上百官,连同午门外的低级官员们一起行五拜三叩之礼,“吾皇万岁”之声响彻天地。

  看着这种情形,赵志皋与陈于陛眼睛湿润,这一幕……多少年没见到了?

  拜礼后,场中众人都是拱立静候,传旨太监出来传话,宣四品以上的官员入殿。

  陈于陛对赵志皋道:“阁老,请!”

  赵志皋微笑地对众人道:“诸位大臣请!”

  户部尚书杨俊民看了不远处的黄来福一眼,也是道:“阁老请,各位大臣请。”

  当下京师中四品以上的文武官员,分文东武西登阶自左门鱼贯进入殿中,对着金台御幄上的万历皇帝行叩头礼,然后各人循廊分班侍立。

  内阁首辅赵志皋,作为百官之首,自然是站在金台御幄之旁,而一干的六部九卿,大多站在东檐柱旁。黄来福站在西面靠后一些,前面满满的都是兵部或是都督府的大员们,他们虽管武事,但其实都是文人,而黄来福虽然身为一镇总兵,但在大殿西排的位置,还是很靠后。而殿中真正的武将,除了他外,便没人了。

  而在人群中,却不见新任的兵部尚书邢玠,他己经去辽东了。

  众臣进来,坐在丹陛上的万历皇帝目光缓缓扫视众人,如这种大朝会,己经多年没举行,平时有事都是内阁议事,司礼监批红。这种大朝会,大多是纷争不休,难得一个统一的意见,加上年复一年,日复一日的枯燥仪式,让人烦不胜烦。

  不过关于国债之事,内阁死活不赞同,万历皇帝也没办法,只好朝会议事了。不过他不敢肯定,这班文官们,朝会时,能否议出什么东西来,能否赞同黄来福的意见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“皇上,黄总兵之提议,决不可为!”

  当万历皇帝又提起国债之事时,户部尚书杨俊民是斩钉截铁地反对,与黄来福激烈地争议起来。

  他神情诚恳地向皇帝道:“我堂堂朝廷,岂有向百姓借债之理?从三代始,也未尝耳闻,这若传扬出去,岂不是让天下属国耻笑?这是其一!就算不顾朝廷体统,向百姓们借债数百万两银子,加上利钱,种种加算,最后可不是一笔小数目,这钱将来如何偿还?如若偿还不上,这将来出了什么事,算谁的责任?”

  黄来福道:“我不是说了,将来让日本国赔款,强令他们开辟通商口岸,让他们与我国商人贸易吗?如此,便足以偿还这借下的国债了!”

  杨俊民冷笑道:“黄总兵如何敢肯定将来日本国肯定赔款,又如何肯定我大明商人愿意去倭地贸易呢?”

  黄来福道:“我自然可以肯定,那些商人想什么,我很明白!”他微笑地反问道:“敢问杨大人,如不发行国债,这东征粮饷,又如何筹备呢?”

  杨俊民道:“此事皇上可下旨,向天下百姓加征赋银,若是一亩地加派赋银五厘,全国下来,也足以筹银数百余万两,足以支付各项东征费用有余了!”